編制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戰工作是全黨的工作,要堅持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近年來,東北農業大學統一戰線邁出堅實步伐,進一步凝聚共識、不斷匯聚力量,推動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一大批黨外知識分子扎根龍江服務的、高層人才、為龍江經濟社會做出貢獻。他們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人師表、師德高尚;他們長期從事一線教學、科研、管理工作,在培養學生方面有突出貢獻;他們對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有重要創新,教學成果和教育質量突出;在教育領域和全社會享有較高聲望,師生群眾公認;他們求真務實,勇于探索,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模范履行崗位職責,無私奉獻,師德高尚,夠充分展現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光榮形象的黨外教職工。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扎實推進之際,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要求,即日起,統戰部聯合宣傳部、各基層黨委(總支)開設《“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東北農業大學黨外知識分子優秀典型事跡》專欄,廣泛宣傳學校黨外知識分子“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典型事跡,更好地展示我校黨外知識分子同心向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奮發有為、扎根龍江的精神面貌。
向文勝,男,土家族,1968年6月出生,無黨派人士,東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政協第十三屆常委。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天然產物首席科學家,國家高層次人才。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龍江最美人物(教師)、黑龍江省高?!叭恕眱炐憬處?、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國家需要就是我的選擇”
向文勝是湖北恩施人,卻從大學畢業后,就沒有離開過黑龍江。在這片不是故鄉勝似故鄉的黑土地上,他的根深深地扎了下去,始終帶領微生物藥物團隊從事農業微生物天然產物農藥創制進行研究,就農業微生物天然產物的發現和分子作用機理、生物合成調控及產業化的科學與技術問題進行創新性研究,一干就是30多年。
1989年,在本科階段學習“化學”專業的向文勝,正面臨研究生階段的專業選擇。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他了解到我國在生物制藥領域,尤其是農用抗生素的科研方面較國外差距甚遠,糧食安全問題、環境生態等問題深受制約,農民買不起、用不上許多堪為“天價”的農藥時,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扎根在向文勝的心底,他毅然決定調整專業方向,改學“農藥”專業?!皣倚枰褪俏业倪x擇”,向文勝從此開始與“農藥”結下深緣。
南方長大的向文勝扎根大東北,嚴寒干燥氣候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成為探索之路上的第一道坎兒。深秋去大田,要裹著厚重的軍大衣,勞作久了腰疾頻發;大米緊缺,吃不慣面食就要簡餐縮食。然而面對“國內”首創的科研探索之難,這些生活之苦僅是“小菜一碟”。農業研究沒有“回頭路”,更要靠“天時”吃飯,農作物一年一季,且探究沒有先例可鑒、失敗了就要翌年再戰,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的經歷絲毫擋不住向文勝的熱情,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解決老百姓糧食安全問題奮斗下去。就這樣年復一年奮戰了近二十年,成果漸次問世,而大家對“新事物新產品”的質疑和觀望成為橫在向文勝的面前“坎兒”。于是他一方面各地奔波推介,另一方面不斷優化成果。直至今日,他依然沿著“農藥”的選擇,為國科研、為民奮斗,從始而終、初心不移。

“因為重任在肩,也就無懼艱難”
為了打破重要農用抗生素國外技術壁壘,研發屬于中國的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的農用抗生素,向文勝以原創性科研成果為解決農業科技“卡脖子”問題為己任,帶領團隊不舍晝夜。
最初開展科研的歲月是很艱辛的,但向文勝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始終不知疲倦、無所畏懼,沒有實驗室,就到其他高?;蚩蒲性核ソ?;缺少經費就自掏腰包、開源節流;沒有助手,就獨自一人奮力前行……苦心人天不負,近年來,向文勝不間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項,發表SCI論文300余篇,終于在農用抗生素發現新理論、新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成功解決了多個農用抗生素創制核心技術菌種問題,實現4個篩選新微生物的發酵和半合成7個產品產業化,獲得8個中國新藥證書,3個原料藥通過美國FDA認證,進入國際銷售市場,推動了我國民族企業“產業升級”,“打造了全球領先的生產基地”。當問起向教授從事科研工作的體會時,他只有簡單質樸的幾個字:“因為重任在肩,也就忘記了艱難?!?/p>
為百姓造福就是永遠的“專業”
向文勝深知,作為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更要面向地方經濟主戰場和百姓的生命健康需求。作為黑龍江省“頭雁團隊”寒地糧食作物優質高效生產創新團隊帶頭人,他積極圍繞國家所需、龍江所要和未來所向,傾盡團隊所能,在實驗室里攻堅克難、不舍晝夜,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分秒必爭,構建了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生產的創新體系,有力支撐了我省“現代農業排頭兵”、“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建設和發展。近年來,團隊先后審定糧食作物新品種15個,累計推廣3000余萬畝,為地方增效、農民增收33億元以上。
與此同時,向文勝還堅持創新驅動和產業化導向,歷時九年的時間里,原創生物化學農藥谷維菌素,以其為有效成分制備的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使水稻畝產提高10%,出米率增加2%-3%,食味品質增加2-3分,加之全過程零使用勞動成本,以及整個生長期的獨一無二直觀效果,從生態環保、水稻增產、農民增收等維度對國家糧食安全起重要支撐作用,已實現了5000萬元高額轉讓。身在農業大國、農業大省、農業大學,向文勝的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期待,詮釋著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做一顆種子,在龍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向科研進軍的同時,向文勝始終注重在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上發力。搞科研的過程漫長甚至枯燥,向文勝耐心培養呵護著學生們的熱忱,并非常享受師生一起為了共同目標奮斗的過程。截至目前,他共培養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200余名,有的成為了大型企業研發的技術支撐,有的成為科研、教學單位的中堅力量、學術骨干,取得了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名為公器不多取,利為身災不多求”,這是向文勝一直崇尚和堅持的。他在農大家屬區的住房多年來一直免費給學生住。學生不好意思,要交些租金,他卻拒絕說,“你后顧無憂地投身科研,比什么都重要?!?/p>
多年來,常有外省、名校給向文勝拋來邀約的橄欖枝,如,國內南方某一線名城中心區的百平米住房、高額的年薪、超一流平臺,甚至一些“頭銜”,然而這所有“名利”都被向文勝果斷拒絕了,他割舍不下這片龍江沃土,正是這種欲窮畢生堅守的信念,使弟子們也得到了他言傳身教影響,當同樣面臨人生和事業選擇之時,學生們也大都留在了龍江,扎根龍江、服務龍江。
科研探索永無止境。面對未來,向文勝一如既往的踏實與堅定,“我將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努力在高原之上再建高峰?!蔽覀冇欣碛上嘈?,向文勝必將在實現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大路上傾力奮斗,為家國和百姓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供稿/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