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戰工作是全黨的工作,要堅持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近年來,東北農業大學統一戰線邁出堅實步伐,進一步凝聚共識、不斷匯聚力量,推動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一大批黨外知識分子扎根龍江服務的、高層人才、為龍江經濟社會做出貢獻。他們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人師表、師德高尚;他們長期從事一線教學、科研、管理工作,在培養學生方面有突出貢獻;他們對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有重要創新,教學成果和教育質量突出;在教育領域和全社會享有較高聲望,師生群眾公認;他們求真務實,勇于探索,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模范履行崗位職責,無私奉獻,師德高尚,夠充分展現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光榮形象的黨外教職工。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扎實推進之際,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點》要求,即日起,統戰部聯合宣傳部、各基層黨委(總支)開設《“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東北農業大學黨外知識分子優秀典型事跡》專欄,廣泛宣傳學校黨外知識分子“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典型事跡,更好地展示我校黨外知識分子同心向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奮發有為、扎根龍江的精神面貌。
許修宏,男,1968年8月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民盟東北農業大學主委,黑龍江省政協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微生物學科帶頭人。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食用菌協會副理事長、“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北方園藝”編委。獲得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東北農業大學“教學名師”稱號。
科研攻關只為一份事業,致力農林廢棄物“變廢為寶”
農業生產會產生大量的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這些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破壞環境,是制約農業生產的“卡脖子”問題。然而,在許修宏教授的眼里,這些秸稈和畜禽糞便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貝。因為,這些所謂的廢棄物中蘊藏著豐富的有機質、作物營養元素等有價值成分,通過適當技術處理會轉變成優質的有機肥料、牲畜飼料和真菌蛋白等有用資源。因此,在30年的職業生涯中,許修宏教授一直專注于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從事的是一個變廢為寶的事業,這輩子如果能在廢棄物利用這個領域取得一點點突破,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為了弄清農業固體廢棄物堆肥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學機制,許修宏教授和他的團隊開展了大量的基礎研究,通過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連續資助,基本闡明了堆肥氮循環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及氮素轉化特征,為秸稈和畜禽糞便資源化技術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國內外堆肥氮循環領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優勢。雙城牛糞污染問題嚴重,雙城政府找到許修宏,他二話不說,本著為社會解決問題的初心,他在鄉鎮一住就是好幾天,深入調研,找到原因,提出科學方案,最后成功解決的牛糞污染問題,為雙城創造了整潔清爽的城市環境,項目也成為了示范,多地前來學習取經。類似這樣的服務,許修宏每年都會應邀到鄉村基層服務二三十次,作物生長季,一個月就要去三四次。
教書育人只為一片初心,三十載紅燭初心點亮學子夢想
1993年的秋天,許修宏第一次走上講臺,開啟了他的教師生涯,“傳道受業,為人師表”一直是許修宏教授的座右銘,也是他教學生涯的不懈追求。鄧利庭是許修宏2022屆博士研究生,她本科基礎偏弱,但非常努力,為了幫助她快速成長,許修宏為她量身定制了英語訓練和專業知識訓練,每兩周親自輔導一次,并經常與她一起討論學術文獻,幫助她提升對專業的理解。個性化培養,幫助鄧利庭樹立了自信。她以兩篇英文一區sci論文的優異成績畢業,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博士后工作站,不到半年又發了一篇一區文章。
許修宏教授深知教師的崇高使命,深知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一技之長,更應開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探索未知世界提供助力,為國培養棟梁之才。為此,他一方面潛心研究教學、深入鉆研專業知識,同時廣泛涉獵歷史、文化、國學等人文領域,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許修宏教授的課堂教學不僅融入了他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生產實踐的生動案例,而且善于將自強不息、天人合一、愛國愛家等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精髓巧妙地融入課堂,取得了寓教于樂、春風化雨的教學效果。
今年,剛好是許修宏教授從教30年,30年如一日的努力,他的“普通微生物學”和“食用菌”獲得了黑龍江省級精品課的榮譽稱號,他也獲得了東北農業大學“教學名師”的光榮稱號。
投身鄉村只為一個情懷,提升地方經濟社會效益
許修宏教授非常注重運用科研成果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針對我省畜禽糞便污染嚴重等現實問題,與荷蘭DELSAM公司合作研發了“畜禽糞便隧道發酵技術”,該技術克服了傳統堆肥技術固有的發酵不均勻、堆肥質量不穩定、空氣污染等缺陷,具有生產效率高、能耗低、零排放、成本低、堆肥質量高、適合低溫地區生產等技術優勢。該技術在黑龍江省內推廣,為解決牛糞污染的問題提出了可行的技術途徑,同時利用牛糞栽培雙孢蘑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08年10月8日黑龍江日報以“科技推廣顯神通,畜禽糞便能淘金---東農專利技術產生可觀經濟效益”為題報道了該科技成果。
針對我省秸稈焚燒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許修宏教授結合北方寒地的氣候特點研發出寒地秸稈原位堆腐技術,可以將秸稈便捷地轉化為有機肥料,為秸稈的資源化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該技術在齊齊哈爾、大慶市等地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19年4月11日黑龍江省電視臺對該成果進行了報道。

許修宏(左一)進行技術指導
步履不停只為一方百姓,汗水傾注農業技術推廣
許修宏教授針對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和市場需求,選育出具有高產、優質、抗雜特性的“東黑1號”、“東黑2號”兩個黑木耳新品種,在黑龍江省內推廣后,受到廣大菇農的歡迎,為農戶帶來經濟效益累計超過3000萬元。同時,還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專家在線等媒體免費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受益菇農超過1萬人,通過下鄉辦班培訓和學校集中培訓等方式培訓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超過2000人。許修宏教授經常會接到菇農打進的電話或發來的微信,咨詢蘑菇栽培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每當這時,他總會像老朋友一樣與農戶攀談,耐心地為他們解答。許修宏教授在省內各食用菌產區進行技術培訓或指導時,都會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以便農戶有技術需求時可以隨時找到他。他經常驕傲地說,“我走在黑龍江省各個地方,都能遇到菇農朋友”。如今,牡丹江,海林、尚志、伊春、大興安嶺等食用菌種植基地的農戶基本都接受過許老師的指導,幾乎走遍全省食用菌主要生產加工企業。

許修宏教授還積極為地方政府食用菌產業和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先后被聘為“海林市食用菌產業顧問”、“拜泉縣林下經濟顧問”等,協助地方政府制定食用菌及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協助地方政府提出食用菌產業發展策略。
在擔任拜泉縣林下經濟顧問期間,針對該縣食用菌產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的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在較短時間內為該縣培養了一批食用菌技術人才,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針對該縣食用菌產業出現的主要生產問題、技術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為該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該縣食用菌產量在3年間增長了20多倍,達8000多萬袋,產值達2.5億元。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拜泉縣許多農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其中500多個貧困戶擺脫了貧困,拜泉縣也因此一躍成為黑龍江省農區發展事業產業的典范。許修宏還幫助雙城區東關鎮建了農業合作社,作為雙孢蘑菇栽培技術顧問,在他指導下,第一年年產量超10萬斤,銷售額60萬元,增加收入30余萬元。
通過多年的辛勤付出,許修宏教授和他團隊的食用菌技術推廣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認可。許修宏的食用菌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成績突出,獲得一項省長特別獎;在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科學研究方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
樹高千尺根深在沃土。30年來,許修宏老師以最質樸的情懷在教育報國路上不斷前行,畫出一個又一個同心向黨的同心圓。他的師者溫暖令學生愛戴、他的言傳身教贏得了千百位種植業農戶的尊敬,展示了東北農業大學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談到接下來的工作,他說,作為農業科教工作者,同時又是一名民盟盟員,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將立足本崗,腳踏實地、努力工作,認真研究和解決黑龍江農業生產中的“卡脖子”科技問題,同時,積極建言獻策,為“三農”發展出實招、獻良策,為我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振興奉獻力量。
(供稿/統戰部)